7月11日,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将乘坐“雪龙”船由上海起航,开始为期近90天的科学考察。本次科考队共有121名队员,其中科考人员60名。本次考察将以白令海、楚科奇海、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为重点考察区域。考察共设112个站位,另外,计划设1个冰面长期定点观测站和6个短期冰面观测站。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本次考察主要项目是:进一步研究北极海冰消退过程中海洋、海冰和大气系统发生的耦合变化,探索北极变化的机理和内在联系;研究北极变暖过程中海洋环流的演化和水团结构的变迁,丰富对海洋响应机制和反馈途径的认识;研究北极海冰变化导致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改变,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和碳循环对环境变异的响应,探索北极环境变化引发的全球效应;开展北冰洋古气候和古海洋学研究,揭示北冰洋在漫长地质年代的古环境变化,以更好地认识和估计现代的北极变化;调查北极海洋沉积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北冰洋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和基因多样性,为北极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前期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将推动我国的北极科学研究,而且将大幅提升我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国际地位。
北极是对全球变化响应与反馈最为敏感和显著的地区之一。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在最近几十年发生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包括海冰面积和厚度持续显著减小、海洋环流变异、陆地淡水输入增加等,这些变化不仅引起北极局部地区气候变化,而且导致北大西洋深层水形成区域位移和速率的变化,并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由于去年的俄罗斯插旗事件,北极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有关各国都在加强对北极的考察与研究。
我国地处北半球,北极对我国气候有显著的影响,北极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是国家关注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北极有更多的了解,以满足国家近期需求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组织北极科学考察是获取北极数据、开展研究工作、满足国家需求的重要手段。
我国曾在1999年和2003年夏季两次开展北极考察,对北极的若干科学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确了我国北极研究的科学目标。今年距离上次北极考察已经有5年时间,在对北极科学问题的认识上又有了重大的进展。
2007年~2008年是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此次北极考察也是藉此通过凝聚北极的重大科学问题来带动北极科学的发展。中国第三次北极考察航次是我国第四次国际极地年计划的核心项目,本航次的考察计划在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计划行动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依据第四次国际极地年项目管理办法进行学科管理。
本次科考将统筹兼顾北极考察与南极冰穹A建站的国家任务,利用国际极地年的契机深入开展以我国为主的国际合作,突出北极点目标,开展北冰洋中心区综合科学考察,探索北冰洋中心区在海洋、生物多样性、大气环流及其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次考察还吸引了来自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的极地科学家参与。有望通过国内外科学家的一致努力,在北极海洋、海冰、大气科学的考察和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将我国的北极研究推向新的高峰,为拓展我国北极科考的活动空间,为北极科学研究和维护我国北极权益作出贡献。
此次北极科考队所乘坐的“雪龙”船在出征前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雪龙”船实验室包括:舯部物理、生物、化学、低温(4℃)等实验室;艉部生物地质实验室、低温(4℃)样品库,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可满足海洋环境参数数据采集,大气、海水、生物、沉积样品采集,数据和样品处理分析、低温实验以及样品的冷冻、冷藏保存等需求。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本次考察主要项目是:进一步研究北极海冰消退过程中海洋、海冰和大气系统发生的耦合变化,探索北极变化的机理和内在联系;研究北极变暖过程中海洋环流的演化和水团结构的变迁,丰富对海洋响应机制和反馈途径的认识;研究北极海冰变化导致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改变,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和碳循环对环境变异的响应,探索北极环境变化引发的全球效应;开展北冰洋古气候和古海洋学研究,揭示北冰洋在漫长地质年代的古环境变化,以更好地认识和估计现代的北极变化;调查北极海洋沉积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北冰洋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和基因多样性,为北极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前期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将推动我国的北极科学研究,而且将大幅提升我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国际地位。
北极是对全球变化响应与反馈最为敏感和显著的地区之一。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在最近几十年发生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包括海冰面积和厚度持续显著减小、海洋环流变异、陆地淡水输入增加等,这些变化不仅引起北极局部地区气候变化,而且导致北大西洋深层水形成区域位移和速率的变化,并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由于去年的俄罗斯插旗事件,北极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有关各国都在加强对北极的考察与研究。
我国地处北半球,北极对我国气候有显著的影响,北极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是国家关注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北极有更多的了解,以满足国家近期需求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组织北极科学考察是获取北极数据、开展研究工作、满足国家需求的重要手段。
我国曾在1999年和2003年夏季两次开展北极考察,对北极的若干科学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确了我国北极研究的科学目标。今年距离上次北极考察已经有5年时间,在对北极科学问题的认识上又有了重大的进展。
2007年~2008年是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此次北极考察也是藉此通过凝聚北极的重大科学问题来带动北极科学的发展。中国第三次北极考察航次是我国第四次国际极地年计划的核心项目,本航次的考察计划在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计划行动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依据第四次国际极地年项目管理办法进行学科管理。
本次科考将统筹兼顾北极考察与南极冰穹A建站的国家任务,利用国际极地年的契机深入开展以我国为主的国际合作,突出北极点目标,开展北冰洋中心区综合科学考察,探索北冰洋中心区在海洋、生物多样性、大气环流及其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次考察还吸引了来自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的极地科学家参与。有望通过国内外科学家的一致努力,在北极海洋、海冰、大气科学的考察和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将我国的北极研究推向新的高峰,为拓展我国北极科考的活动空间,为北极科学研究和维护我国北极权益作出贡献。
此次北极科考队所乘坐的“雪龙”船在出征前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雪龙”船实验室包括:舯部物理、生物、化学、低温(4℃)等实验室;艉部生物地质实验室、低温(4℃)样品库,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可满足海洋环境参数数据采集,大气、海水、生物、沉积样品采集,数据和样品处理分析、低温实验以及样品的冷冻、冷藏保存等需求。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