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海而生 凭“蓝”而立:台州海洋文化发展综述

来源:张聆听   发布时间:2015-05-20 19:24:34 

台州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称。海岸曲折,山奇水秀,风光旖旎。海域自北向南,形成以台州湾为中心,包括三门湾、乐清湾等六大弯曲海域,总面积达8万多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8.5倍。

在地级市中,台州是海岸线最长、岛屿最多、海域面积最大、海湾最为逶曲的地区。这种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地域特质,促使台州沿海先民在受到群山阻遏之时,很早就把目光投向了广阔无边的海洋。从而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台州海洋文化。

一江山岛:红色文化融入海洋经济

城市雕塑:扮亮海之门

台州海洋文化: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

“从远古到现代,台州5000年的海洋文化经历了五个时期,分别是初创期、发展期、繁荣期、衰落期和复兴期。”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毛时亮老师说。

台温古称沤越。史载“沤在海中,其上人民入海行”,善于“涉海作舟,以象龙子”。《越绝书》称:“越人水行山处,以舟为车、以揖为马,往则飘风,去则难从”。

“从远古到春秋战国时期,台州境内已有了一定规模的造船和海洋航行,并孕育了利用海洋、开发海洋的文化心态,为台州海洋文化全面发展和特点形成奠定了基础。”毛时亮说。

黄龙二年(231年),卫温从台州远航台湾,这是中国正史中大陆与台湾通航的最早记录,是大陆与台湾交往的最早且最大的历史事件。

随着隋朝的统一,台州制盐业的发展和造船业的兴盛,台州海洋商业文化得以大发展。毛时亮介绍,这一时期,台州为中日海运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谱写了壮美的一页。

台州倭患始于元末明初。毛时亮说,这一时期的海洋军事文化,特别是抗倭文化为沉寂的台州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极大地丰富了台州海洋文化的内涵。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朝廷设浙江户关台州分关于葭沚,海门港才开始具备近代港埠意义。1937年,海门港货物吞吐量达688060吨。随着航运的发展,作为台州主要集散港口,海门更加兴旺,被誉为“小上海”。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凭借灵活的民营机制和“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的人文精神,走出了一条富有台州特色的发展道路,迅速跻身于我国沿海发达城市行列。1989年,国务院批准海门港为中国对外开放港口。2001年,国家交通部批准台州市港口统一冠名为台州港,并确定台州港是以海门港区为中心,大麦屿港区、健跳港区为南北两翼的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的现代化国际大港口。

台州海洋文化:内涵丰富 种类繁多

从市区向东,一条条大港直通东海,这就是建设中的台州港。

2001年,国家交通部批准台州市港口统一冠名为台州港,并确定台州港是以海门港区为中心,大麦屿港区、健跳港区为南北两翼的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的现代化国际大港口。

台州港口开发和航运事业的发展经历了2000多年的曲折历程。台州学院教授叶哲明说,在这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台州港口文化几经兴衰,章安古港从两汉时期的东南要冲,到六朝的海疆都会,再到唐宋的台州咽喉,经历了千余年的辉煌历史。

民国五年(1916年),孙中山先生来到健跳港,分外赞赏这儿天然深水良港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称之为“实业之要港”,事后在他的《建国方略》里定为“东方第九渔业港”。目前,正在建设的三门湾核电站是华东的电力枢纽。

在椒江东山西麓,有座“戚继光祠”,它是全国著名的抗倭纪念古建筑遗存之一,也是台州最具历史人文教育意义的古迹。

关于戚继光的民间故事传说,已经成为一种海防文化、海疆文化,已经渗透到了老百姓的具体生活和内心世界。在浙江沿海,台州的正月十四过元宵并讲究“间间亮”、八月十六过中秋;温岭新河的“九月九,拜戚公”;福建宁德、莆田和宁波、台州、温州等地的吃光饼;台州、宁海等地吃“糟羹”等。

海洋文化又称“蓝色文化”。其中,海塘是海洋文化之根,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椒江区气象局副局长牟重行说,海塘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透过台州历代海塘工程,我们可以体会到先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科学知识,以及对海洋水文、气象变化、水利工程、土壤改造等的掌握与运用。

海塘不仅见证了台州百姓的坚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历代海塘遗迹,是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人文历史遗产”,传统海洋文化的经典作品之一。

港口文化、戚继光抗倭文化、海塘文化只是海洋文化中一部分。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毛时亮说,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独特的台州地形酝酿着独特的台州海洋文化。除这些文化外,台州海洋文化包含了台州红色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休闲文化等,它是台州的文化灵魂。

台州海洋文化: 海洋经济活力之源

文化是城市活力之源,也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叶哲明说,文化工程代表着一个城市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和文化深度,显示出文化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独特的台州地形酝酿着独特的台州海洋文化。山的“硬气”、海的“灵气”在这里发生了碰撞,进而迸发出绚烂的火花。

山的“硬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交融,使台州文化不仅包含了独立自主、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硬气”,而且拥有敢冒风险、勇于开拓、机灵应变、善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能力。

正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别人还在等待国家投入及优惠政策时,台州人就已经迈开自己的双脚,不等不靠投向市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行者。他们秉承“行行出状元,不分雅俗贵贱,七十二行,样样能赚钱”的信念,做豆腐、卖眼镜、弹棉花、补鞋子、做保姆、卖糖、运石沙,还有木匠、石匠、铁匠、泥水匠、油漆匠……成千上万的劳务大军涌向全国各地,凭一身胆魄,持一手绝活,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干别人不愿干的活,赚别人瞧不起的小钱。

靠着“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走四方的精神,从上世纪80年代初70万劳务大军闯世界,到如今100多万台州人遍布神州,寻找着各种各样的市场机会。

与此同时,在台州相对封闭环境下生成的隐晦文化,又形成了台州人注重名声气节,淡于功名,默默奉献,不善张扬的性格特征。

改革开放初期,台州人创造性地把个体私营和股份两者融合在一起,搞起了“联户”、“股份合作”、“合伙”等产权形式;而当全国各地为姓“社”姓“资”争论不休时,台州人又以“股份合作制”绕过了姓“社”姓“资”的大争论。戴着“股份合作”括号“集体”这顶红帽子,静悄悄地快速发展,后来居上,使新台商们有了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平台,实现了独立的劳动力产权、自由择业权、财产权和投资权。

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这就是台州的人文精神。
弘扬海洋文化建设海上台州

——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台州学院教授叶哲明

“推动新一轮台州发展,要大力弘扬台州海洋文化,进一步挖掘内涵,使其同台州其他文化相糅合,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推动台州新一轮创业创新发展、建设海上台州的凝聚力和原动力,切实增强台州经济软实力。”叶哲明说。

叶哲明认为,海洋文化具有外向、开放、求新、合作、重商的特征,台州人向来具有敢闯敢冒、吃苦耐劳、善于经商、勇于负责的特点,这正是台州海洋文化的集中体现。

因海而起、因海而兴的台州,如何进一步开发海域、海港、海产,发展海洋渔业、海洋能源,滨海旅游,海上商贸等产业。叶哲明说,加快培养海洋人才,发展海洋科技、文化,无疑是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当务之急。

他认为,建设海上台州,关键要不断强化海洋意识。要从政策和战略上发挥我市海洋、海港、海运、海产,以及海洋文化、海洋科技、海外交流等的独特优势,以海洋崛起、经济崛起、和谐崛起,作为施政决策的重中之重,成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杠杆和亮点。

他说,面向海洋,台州则兴;闭塞保守,以至海门半开,台州则衰。这是经历了千余年迂回曲折的艰难过程,付出心血的代价而换取来的至理名言。

他指出,弘扬海洋文化,建设海上台州。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其次,规划要突出台州特色,各展其长。再次,要重视和加强大陈岛开发和建设。值得强调的是,要进一步发展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要引以为戒的是,在开发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和认真整治已经恶化的海洋、海港、海域的环境污染。

他认为,推进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发展和繁荣,还要相应调整和制定一些政策制度。要吸取各地发展海洋文化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优先建立海洋研究院、海产水产学院、船舶制造学院、海洋科技馆、海洋鱼类馆、海洋生物医药馆等设施,编撰出版诸如海洋发展史、海外交通史、台州海产发展史、台州海洋科技史,从理论研究方面,把台州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研究提高到国内一流先进水平。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