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鲍”行动——探寻福建“南日鲍”的发展之路

来源:秀屿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3-06-20 10:24:46 

南日鲍鱼俗称“南日鲍”,是皱纹盘鲍为母本与日本盘鲍为父本杂交的子一代在南日海域养殖达到性成熟后人工繁育获得的鲍鱼。

如今,一谈起南日,人们就必然想起“南日鲍”。一言概之,“南日鲍”因南日而发展,南日因“南日鲍”而扬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请看——

南日岛是福建省第二大岛,拥有18个列岛,海域面积宽广且海深。经过南日人民艰苦曲折的养殖探索,如今,南日海域已成为我国鲍鱼主产区之一,2011年发展到海上网箱近4万口,年鲍鱼养殖量达5亿多只:养殖范围从过去单一的荒岛娘屿养殖基地扩大到浮屿、娘屿、东头屿、西罗盘、沃仔里、线屿等六大养殖基地:鲍鱼养殖育苗场由1998年的一家育苗场,水面面积2500平方米发展到2011年的50家育苗场,水面面积28万多平方米,年育苗量达5亿多只,成为全国最大的浅海浮筏式网箱养鲍基地,养殖技术开发走在全国前列。

同时,因南日鲍鱼所生长的水质清新、气候适宜,以新鲜海带、紫菜作为饵料,且贝壳上生有藤壳,味道鲜美,与天生鲍鱼相差无几,因其接近天生的绿色食品而闻名遐迩。

综上所述,如今,“南日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确已声名大振,妇孺皆知。

都说“成功的背后泪多少”。不言而喻,“南日鲍”的成功也同样来之不易。为了探寻其传奇的发展之路,我上岛进行一番深入采访,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报道。

落户过程

与其他莆田地区一样,早在改革开放前,南日岛是一个闭塞贫困的海岛,根本无人问津。

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单一的捕捞和养殖模式。长期以来,南日岛渔民脱贫无门,致富无路,生计维艰。

往事不堪回首,但往往永恒地烙印在人的心中。

万峰村是南日岛最大的一个乡村,也是“南日鲍”落户的第一个村。为了探寻“南日鲍”的发展历程,我必须从这个“源头”上入口溯源。万峰村共有6000多人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么一大拨人聚集在偏僻落后的渔村聊以度日,其生计维艰可想而知。

采访那天,我在村老协会碰上了70多岁高龄的魏吓洪老人。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吐音清晰,但他回忆起过去的苦难岁月,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就表露出一种难以言状的痛楚。

“苦,那时生活真是太苦了。” 吓洪老人一谈及昔日的辛酸苦辣,就再也控制不住感情的闸门,一时间老泪纵横,声音哽咽。

老人上有年老力迈的父母,下育嗷嗷待哺的二子一女,还拖带着长年药罐子不离身的妻子。全家人的生活仅靠他一人讨小海,耕种一亩多贫瘠的薄田苦苦支撑着。“海路”好,可多打些鱼换粮食勉强填胞肚子;若碰上“倒霉”气,则连小鱼小虾也捕不到几只,那只能饿肚子干叹气,一年中有了上顿没有下顿是常事。

一石激起千层浪,吓洪的一席话引起了其他老人的共鸣,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七色牌”聚拢过来向我诉苦。他们的话很多,我只记住了村里那个时候流传的一句民谣“起床脸发愁,吃水贵如油;喝粥底见天,地瓜加麦糊”,其见证了当时万峰村的现状。

穷则思变,与万峰村的村民一样,饿怕了肚子的整个南日岛居民也试图通过努力改变这贫穷落后的现状。但他们身居小渔村,习惯上还是以海洋捕捞为主、海水养殖为辅,海水养殖主要是海带、紫菜、牡蛎传统品种养殖,经济效益并不高。而且,各种名特优品种水产养殖由于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先进的水产技术在南日岛推广阻力重重,困难多多,难以成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发展经济只是一句空谈。所以,岛上渔民仍年复一年地在温饱线上来回挣扎,更谈不上鼓了口袋。

这时,岛外“靠海吃海”的致富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而这里搁着一个聚宝盆不用。渔民们眼红了,心急了。他们的路在何方?

“群众之事无小事”,群众这些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很快引起了南日镇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聘专家,请学者,对南日海域进行水产资源调查时,惊喜地发现岩礁上有天生的九孔鲍,而当时人工养殖鲍鱼产量还极少,是国际市场十分紧俏的高档海产品。

时为南日镇水技站干部曾雪峰回忆当时发现岩礁上有天生的九孔鲍的情景,激动之情仍溢于言表。他说,鲍鱼是一种高档海产品,市场需求大,能在南日海域中发现,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喜事。那天我们拾了二十多粒,但一粒都舍不得吃,全部拿回去当样品研究。

南日海域发现了九孔鲍,这消息振奋人心,不胫而走。

省海洋与渔业局、省科委等部门获悉后,也立项资助研究,帮助建立起由研究实验、技术推广、养殖实施3方面人员共7人组成的“鲍鱼海区底播养殖技术开发”项目小组,对拟把北方沿岸唯一一种皱纹盘鲍南移到南日岛试养的设想进行可行性探讨,并得到一致认可。

有了科学权威的强有力支撑,南日人向海洋进军的步伐加快了。

“通过建立名优水产养殖示范推广基地,壮大名优特稀水产养殖规模,是发展南日岛海洋经济的希望之所在。”南日镇领导因势利导鼓励村民开拓创新,做深做活“海文章”。

言必行,行必果。南日镇领导说到做到,立即在万峰村组织魏吓丕、魏珍宝等一批年轻人进行鲍鱼养殖,并实施南日第一个名优养殖项目——“鲍鱼海区底播养殖技术”。选址就在万峰荒岛东南方向,开展鲍鱼岩礁底播式试养工作,建成规模5000平方米的养殖示范基地,堤高2.5米,堤上栏杆围网,底部投放片石作为附着基。这就是南日最早的鲍鱼养殖基地。

1997103日,首批5万粒2CM大规格皱纹盘鲍从大连通过空运、陆运、水运进入南日海域,安家落户。经过精心养殖,鲍鱼养殖试验取得巨大成功,投入与产出比例高达1:3.3。首战告捷,最能振奋人心。南日岛顿时沸腾了,养殖户心动了,他们找到了“聚宝盆”,纷纷奔走相告,争先恐后前来请教搞起鲍鱼养殖。在较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南日人一拨又一拨地搞起了鲍鱼养殖。

于是,一场“猎鲍”战役在南日岛悄然地打响了。

发展历程

然而,万事开头难,刚试养鲍鱼的情形并不乐观。

全镇第一个养殖鲍鱼的魏吓丕最有知情权和发言权,他说,鲍鱼养殖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如果不注重科学养殖,那会遭大殃,亏大本的。我察觉,个中养殖失败后的切肤之痛他可是深切感受到的。

呷了一杯茶后,他向我们聊起了养殖鲍鱼的风风雨雨,得得失失。

“初次结婚没经验,鲍鱼刚养殖时,我们也接连碰上了许多新的难题。”魏吓丕掰着手指头吐着心中的苦水,“一是由于南方海区水浑、沉积淤泥多,且池内投放石片,清洗困难,不彻底,容易造成鲍鱼死亡。二是海区大章鱼等敌害,一旦混进池后,会大量吃掉鲍鱼,又很难清除捕捉。三是夏季附着生物多,人工清除费工又费时,极易造成损伤,试验途中经常遇到一些麻烦。”

由于没有什么前车之鉴,也就是没有后事之师。养殖户的“苦水”终化成“害水”,南日鲍鱼养殖曾一度遭到了灭顶之灾。

2004年和2005年,对于南日岛来讲是灰暗的两年,全岛鲍鱼养殖业走向了最低谷,惨况如下:投放的鲍鱼养不大,且死亡率高,尤其到了五、六月份,情况更坏,每网箱都有十多粒死亡,有的甚至高达20多粒,按每粒7元估算,一箱损失100多元。面对如此惨痛的结局,村民们心如刀割,惊慌失措。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那些本钱是借高利贷筹的,如果血本无归,那跳海都来不及。

从此以后,南日岛便笼罩在一层厚厚的阴暗中,渔民最惊悸谈的是鲍鱼,最不愿涉足的是鲍鱼养殖场,最不愿提的是鲍鱼网箱。一提,就得撕毁一张百元大钞;一提,就得洒一串苦涩眼泪。

怎么办?怎么办?南日人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

关键时,还是党和政府最可靠,最有办法。养殖户们写的一张张告急书向市、区各级领导接连传达,也同样传到时在莆田挂职,任科技副市长的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李钧的案头上。

李副市长一看到告急书,他急了,彻夜难眠。第二天,他就率市、区的水技人员上岛,迫不急待地召开受灾户座谈会,了解灾情,并现场采集水样及解剖死鲍。

博士就是博士,李副市长果然出手不凡,回城研究试验后不久,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诊治方案出笼了。

灾情危急,迫在眉睫。他又急匆匆地带着原班人马上岛救治鲍鱼,使灾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南日岛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模范的力量是无穷的,李副市长的严谨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打动着渔业站的项目实施技术人员的心,激发了他们攻坚鲍鱼养殖的信心与决心。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没有退路,只有上路。素有勤劳智慧的南日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南日特色鲍鱼基地建设,重点研究能够形成新的增长点的关键性技术、前沿性技术、带动性技术,用先进实用的科技技术武装鲍鱼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的档次。他们没有什么文化,但舍得花钱买技术,他们聘请了科技人员实地考察,认真研究,创造性地进行“南日鲍浅海筏式吊养技”,并改投饵料为莆田沿海出产的新鲜海带、紫菜、龙须菜等。据说,这些养殖技术、模式、方法还是全国同行中的首创,荣获“莆田市第十届科学技术二等奖”。

“科技进步是提高南日鲍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根本动力,推进南日鲍产业化进程,必须加大实施科教兴鲍,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科技贡献份额。”采访中,南日镇镇长戴建伟颇有感触地说。

此言甚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了科技的支撑,“南日鲍”养殖才会一帆风顺,并逐渐进入佳境,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强势。南日人果断地采取这些养殖方式,经过一个周期的精心养殖后,投下的2批共27万粒的鲍鱼苗种,第一批成活率达到78%。一炮打响,旗开得胜,鲍鱼养殖户立马投放第二批鲍鱼苗种,成活率竟高达93%

然而,一波刚止,一波又起,“南日鲍”养殖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南日镇副镇长、南日鲍协会长林志强介绍说,鲍鱼被称作海洋生物中的“软黄金”,既耐不了高温,又抵挡不了低寒,生长适温在8摄氏度至28摄氏度,高温低寒都会造成其伤亡。而南日的夏天,海水同样是“热浪滚滚”,给鲍鱼养殖户会带来不少的困惑。特别是东南沿海台风多,一场台风都会给鲍鱼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另辟生路。“人定胜天”,多少实践证明,任凭大自然如何恶劣,人类都可以征服。节骨眼上,鲍鱼养殖户与政府部门携手并肩,共谋发展,很快寻觅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捷径。在中科院的帮助下,从20034月起,南日鲍鱼养殖户与山东威海、辽宁大连等地水产企业达成协议,进行鲍鱼养殖南北对调。每年5月至10月,南日的鲍鱼运往威海、大连进行5个来月的度夏,也避免了台风的袭击;11月至次年的5月,威海、大连的鲍鱼到南日海域进行5个多月的越冬,从而建立起南北两地水产养殖优势互补的形式。因可操作性、实用性都强,所以这种养殖模式现在已成为每年的南日鲍鱼养殖的“必修课”,这极大地带动了南日鲍鱼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问题一个个迎刃而解,捷报一封封频传过来。“人逢喜事精神爽”,而今,南日岛时时欢声笑语,处处喜气洋洋,成功的喜悦写满在鲍鱼养殖户们的脸上,他们看到了希望,充满了信心,也长了见识,壮了胆,在注重科学养殖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养殖规模。陪同采访的万峰村支部副书记黄文兴介绍说,目前,单我们村一个村就有300多户村民从事鲍鱼养殖,平均每户投资达100多万元,仅养殖鲍鱼一项,全村年可增加收入600多万元。

在回镇政府的路上,我凑巧碰上了鲍鱼养殖户郑曾赐。老郑是个心直口快的人,有什么讲什么,心里决不会藏什么秘密。闲聊中,我获知他曾当过东岱村的村长,现在除了出海捕捞作业外,把主要精力放在鲍鱼养殖上。他还告诉我,家中有60口的鲍鱼网箱,效益挺不错的,儿子也放弃了在泉州月薪几千元的工作,回家帮他养起了鲍鱼。

采访中得知,如今,南日岛全镇17个村的村民都养殖鲍鱼,养殖人员多达1万多人,占全镇人口的五分之一。

过去漂洋过海出岛打工谋生,如今打道回岛养起鲍鱼。南日人到底图什么? 一粒鲍鱼富了村民,这一点,我在魏清华家深切感受到的。

魏清华是南日全镇第一批搞鲍鱼养殖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也是第一个在自家门口掘第一桶金的创业者。目前,他拥有一个鲍鱼育苗场和一个鲍鱼成品养殖场,总投资1200多万元,前段时间,他还在城里开一家鲍鱼直销点,因货真价实,生意兴隆,从而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经营。

如今,魏清华在城里买了一套套房,供两个孩子进城读书居住,生活过得红红火火。村支部副书记黄文兴说,现全村像魏清华一样在城里买套房的有几十户,每年村里考上大学的有八、九个。

鲍鱼养殖鼓了魏清华的口袋,也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他很得意地对我说:“因养殖鲍鱼,我才有缘在我的养殖场中与原省委卢书记和市委袁书记握手,合影。”

言毕,魏清华从抽屉里拿出一大叠“精彩照片”给我过目。在照片上,我发现他笑的特别甜,特别自豪。

谈及南日鲍鱼的养殖,刚值不惑之年的杨建忠百感交集,几多感慨尽在不言中。我上岛采访的那天,恰逢杨建忠刚从市里接受“莆田市十大杰出青年”表彰后凯旋归来,鲜花与掌声还笼罩于他的身上。我发觉,他脸上写满了兴奋与激动。面对我的不约造访,这位比我小三岁的青年显得从容与镇定,他咧嘴一笑:近年,我接待的大官与大记者太多,已司空见惯,不卑了。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如我这样的小记者,他也不亢,仍一视同仁,以诚相待。在他创建的东禹(福建)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里,他带我边参观边介绍。在他的引领下,我由此走进了他具有传奇色彩的“鲍业”发展历程。

2004年,杨建忠筹资68万元注册成立了莆田市八珍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创业伊始,举步维艰。他既当总经理,又当技术员,进行工厂化育苗和养殖,兼营渔需产品销售。公司成立以来,杨建忠每年都投资800万元,从一个鲍鱼育鱼苗场发展成为福建省重要的鲍鱼人工养殖基地。如今,公司拥有固定资产净值4100万元,年育南日鲍种苗近8000万粒,年创产值3200万元。

尝到了成功喜悦的甜头,杨建忠并未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他的发展眼光更深远了,胃口更大了。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2008年,杨建忠又以500万元注册成立东禹(福建)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了占地58亩的新型现代化养殖场,以鲍鱼人工育苗带动鲍鱼养殖,销售和流通及饲料行业的发展,建立了“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体系,朝着鲍鱼养殖产业化的道路迈进。现在,该公司育出的皱纹盘鲍种苗不但满足莆田本市的养殖,还畅销福清、连江、罗源和宁德等地,备受广大鲍鱼养殖户的青睐。那天,我在东禹(福建)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采访时,正好碰上了来自连江的鲍鱼养殖户林彬,他是第三次慕名来此购买鲍鱼种苗,他对我说,吓忠(对杨建忠的昵称)育出的鲍鱼种苗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耐高温、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和肉质饱满等优点,我们信得过。

通过杨建忠的开拓进取,一路拼搏,东禹(福建)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公司先后被评为“市农业生产化龙头企业”、“市种养大户”。20081113日中央电视台二套《财富故事会》之“鲍鱼登陆”及20091126日中央七套《致富经》之“杨建中每年赚钱有新招”对杨建忠的公司及个人的发展事迹进行专题采访报道;2010年杨建忠被评为“第十届福建省杰出青年农民”荣誉称号,现为福建省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莆田市政协委员。

与其说鲍鱼养殖给南日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不如说鲍鱼养殖为南日造就了一大批创业的“领军精英”、“风云人物”。如今,在南日岛诸如杨建忠、魏清华、郭必林等大发“鲍财”跃为实力强的优秀企业家何其多。

提升征程

“南日鲍”发展历程虽一波三折,但也节节推进,一路凯歌,取得了可喜的佳绩。然而,面对成功,要么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要么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事实证明,永不轻易满足的南日人当然选择了后者。

不容置疑,“南日鲍”虽得名并且名声日隆,但多年来,由于受南日岛地理位置条件的制约,“南日鲍”产业发展缓慢。所以,叫响做大“南日鲍”品牌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虽然南日鲍鱼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往往比其它同类产品要高,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过去了,南日鲍要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包装,扩大宣传,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南日镇党委书记林金注也如是说。据悉,林金注是到任不久新的镇党委书记,然而,他新官到任所燃的第一把火就是提升南日鲍品位,并付诸行动,紧锣密鼓地亲自参与南日鲍鱼“中国驰名商标”的申报工作。

其实,一张蓝图画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早在十几年前,事关“南日鲍”发展的提升征程就已吹响了嘹亮的号角。

19984月底,在项目组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南日岛上建立起“兴南鲍鱼育苗试验场”,通过鲍鱼苗种改良,培养自己的养殖品种——“南日鲍”,育苗水面达2500平方米。历经多年艰苦曲折的养殖,“南日鲍”养殖规模、数量也在逐年稳步增加,如今全镇拥有11家鲍鱼育苗场,育苗面积也由最初的2500平方米,扩展到现在的28万多平方米。南日鲍鱼育苗加工真正地跨上了工厂化,形成了全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完整、配套最齐全的鲍鱼育苗基地。

在莆田市源鑫种苗有限公司,尝到了甜头的魏清华神色飞扬,津津乐道。他说,如今,南日不仅将成品鲜鲍鱼销往日本、美国和国内的北京、大连等地,其鲍鱼苗种反过来成为威海、大连的抢手货。

“有品质才能打造品牌。”秀屿区工商局长郭文尚接受采访时言简意赅,一语中的。郭局长是个老工商,对打造品牌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众所周知,有目共睹,在推动南日鲍鱼产业品牌经营上,秀屿区工商部门确实功不可没,从上而下,几乎全局投入。为给“南日鲍”品牌实施商标战略,他们从源头上抓起,注重平时加强质量监管,从亲鲍、育苗、养成等方面严格规范南日鲍鱼的养殖;在生产管理中,特别是在育苗过程中严格对渔药、肥料等渔业投入品的进行监管,确保南日鲍鱼的品质。

同时,他们派出精干力量积极指导南日鲍协会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制定《“南日鲍”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并对申报材料进行把关,确保一次性齐全和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区工商的真心助企,终赢得了上级工商部门的理解与支持,他们采取了走地理标志注册的“绿色通道”捷径,仅用了15个月就成功注册了“南日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了福建省水产类地理标志商标零的突破,为“南日鲍”产业的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人呼,万者应。南日镇党委、政府和上级海洋渔业、质监、工商等有关部门也主动介入,靠前服务,积极为“南日鲍”创品牌提供了各种便利,力促申报工作顺利进行。

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并发布了对南日鲍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南日鲍鱼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荣誉称号。

2010年,南日鲍鱼获“福建省著名商标”,“南日鲍标准”和相关“龙须菜标准”先后获“福建省标准贡献二等奖”,南日鲍鱼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通过国家验收。同年6月,由莆田市局监督印制的首批13万枚南日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正式投入使用,清宏鲍鱼养殖场、海兴鲍鱼养殖场、悦华养殖有限公司、立新鲍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国庆鲍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海顺鲍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凯煌鲍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源鑫种苗场等9家企业成为首批获准使用南日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企业。 目前,南日鲍“中国驰名商标”的申报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采访期间,我强烈地意识到,随着莆田市海西建设《实施意见》的实施,“南日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使南日鲍鱼的发展正进入商标时代。

林志强会长说,有了“南日鲍”品牌,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可高枕无忧,我们更要注重如何保护好这一个来之不易的品牌。

意识决定实践,思路决定出路。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南日鲍协会紧紧依靠各地质监、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力量,加大打击假冒、掺假、掺杂以及伪造、冒用“南日鲍”商标标识等违法行为,定期开展对“南日鲍”证明商标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并联合兄弟城市工商机关加强对“南日鲍”商标的保护,维护“南日鲍”品牌声誉;在专卖许可方面,开展南日鲍鱼专卖许可,对有实力、信誉好的经销大户挂牌特许经销,统一店铺形象和标识,提高消费者对“南日鲍”的认知程度,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这些都有力的促进了南日鲍鱼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大和做强“南日鲍”品牌。

采访时,多年从事南日鲍鱼养殖和销售的海帝集团董事长郭必林高兴地告诉我,经过许可,自从集团下属的水产品销售店里鲍鱼挂上由当地工商局为养殖户免费印制的“南日鲍”专用商标后,销售量不断攀升,年销量达2000吨左右。为了走集团化发展道路,今年11月份,他又在南日岛东岱码头上(鲍鱼养殖基地)兴建了一家气势恢宏的准星级商务大酒店。在这里,游客既可观赏渔民收捞鲍鱼的喜悦,又可品尝刚捞上岸鲍鱼的鲜美,其不愧有“海之天然,帝之尊享” 之美誉。日前,我登楼远眺,只见蓝天海景相得益彰,美不胜收,我不禁由衷地赞赏起郭必林灵活的经济头脑,便激励他:“你好好经营,这酒店将来会成为南日岛的一张文化名片,是南日鲍对外宣传的一扇窗口。”

谈及“南日鲍”品牌宣传,莆田市烹饪协会理事、华天金叶大酒店厨师长黄志成自有一番见解:“南日鲍”在福建从无到有,由科技成果转化为一项市场好、价格高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海水养殖产业,被公认为名优品种养殖推广成功的范例之一。但是,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却还有待开发,宣传力度必须不断加大。”

“采取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确定品牌定位,宣传独特价值,扩大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充分利用与台湾仅一水之隔,靠近日本、韩国等优势,抢占国内外市场。”在旁的林志强会长马上作出反应,他作了具体介绍,南日鲍协会自成立以来, 经常借助各新闻媒体加大对“南日鲍”品牌的宣传力度,借助“南日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一契机,做好“南日鲍”的品牌宣传和推介工作。2008年积极组织协会成员企业参加《闽产的·世界的——福建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丛书》中南日鲍相关材料的编写和报送工作,进一步宣传了“南日鲍”品牌,扩大了“南日鲍”产品的知名度,共有4家企业入选《闽产的·世界的——福建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丛书》;另外两年来我们也多次邀请中央电视台致富经等栏目来南日岛采访“南日鲍”产业,先后有《大舍大得养鲍鱼》等节目在中央电视台2套、7套被推出播放,而在《福建日报》、《经济日报》等各类报刊杂志上刊登宣传“南日鲍”品牌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所有这些都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扩大了“南日鲍”品牌的知名度。

妙哉,此举甚好!

从落户到发展,从发展到提升,几多风云激荡,几多硕果累累。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至今日,南日鲍鱼养殖已形成了一条集苗种当地培育、小鲍本港养殖、中鲍北上度夏、大鲍南下越冬、产品加工出国的产、供、销为一体化的产业链。

乘着汹涌澎湃的大潮,南日鲍鱼“跃”出来了!

噢,路漫漫兮风潇潇……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