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出一片新天地 ——2011年日照港“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纪实
◆阅读提示 2011年,全国第九大沿海港口——日照港,按照“调整结构、创新管理、勇跨三亿、铸造强港”的“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抢抓“蓝色机遇”,促进港口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资源占用型向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港口战略转型升级。
□郝雪莹 杨斌
经过一年“转方式、调结构”的实践,2011年,日照港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11%,能源综合单耗同比下降6.1%。我国管径最大、输量最多、技术最先进的日照至仪征原油管道在日照港一次投产成功,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通过初步验收,全年油品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日照港的“油品时代”即将到来。
2011年,日照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总量2.52亿吨,同比增长11.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5亿元,实现业务收入120亿元。
转变管理方式 调整治理结构
创新机制增活力
“在‘十二五’之初,日照港便迈出了由‘大’到‘强’加速转型的步伐,‘集而成团’,形成了几个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能够互动并进、协同发展的产业板块,构筑起了现代企业的框架。同时也通过全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等方式,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水平。”日照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杜传志如是说。
2011年,日照港按照集团化运作的要求,遵循“集团适度多元化、二级单位逐步专业化”的思路,进行了首次系统性机构调整,优化了机关部室和子分公司设置,初步形成了“港口业务、物流与贸易、建筑与制造和综合服务”四大板块的战略发展架构,实现了日照港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11%,能源综合单耗同比下降6.1%;同时,设备租费下降7.9%,单位外付装卸劳务费下降6.8%。股份二公司荣获第十一届“全国质量奖”,集团公司获得首届日照市“市长质量奖”。
转变营销方式 调整货种结构
增创发展新优势
“全力巩固干散货、奋力突破液散货、着力开发件杂货、努力争取适箱货,这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货种结构思路。”杜传志向记者解释说。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日照港立足行业客户资源整合,创新营销方式,实行了分货类营销和大客户营销策略,从而增强了市场营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四川成都、吉林延吉、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召开煤炭、油品、镍矿客户座谈会,把座谈会真正开成了多方共赢的信息会和订货会,进一步拉近了与客商的距离,新增客户180多家,形成了拥有近1000家客户的固定客户群,巩固和扩大了货源市场。
转变合作方式 调整资本结构
增强持续发展力
“除积极推进融资、加大融资力度外,扩大合作也始终是日照港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杜传志说,“因此,我们还注重精选合作伙伴、缔结战略联盟。”
今年以来,日照港围绕客箱班轮业务,与韩国东方集团组建海通班轮公司经营日照至平泽国际客箱班轮航线,使停航2年的航线恢复通航;围绕煤炭业务,积极开展了与华润电力、山东能源、兖矿集团的合作洽谈;围绕铁矿石业务和集疏运体系,积极推进了与山东钢铁、省国投、山东高速等的合作,并与香港晋瑞国际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
转变服务方式 调整码头结构
提升现代化等级
“港口的服务能力是装与卸、堆与存、集与疏的物流环节,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等多元因素的综合体现。”杜传志表示,“因此,今年以来,日照港一方面以货种分工为导向,有效整合改造、统筹使用岸线、陆域等宝贵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不断提升软硬两种服务水平,打造数字化港口,提高服务附加值,实现了文明服务、延伸服务、超值服务。”
2011年以来,日照港注重实施“散退箱进”战略,做好与腹地重大产业项目的衔接与配套,做到专业泊位、通用泊位、大中小泊位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同时,进一步优化港口集疏运环境,加快打造综合物流链,加强与腹地工业、货代、经销商等的上下游产业的纵向和与海关、商检、银行、保险等部门的横向合作,以保证港口物流链的通畅、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