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萎缩拉动鱼价上涨 青岛人吃不起海鲜
引起了读者广泛关注,许多人不禁问:海鲜价格一路走高是因为捕的少,那养殖状况如何?作为沿海产鱼区,青岛市场上的海鲜究竟来自何方?声称“不赚钱”的渔民出路在哪里?本报记者随之深入生产一线,通过走访调查,来解答读者朋友的一系列疑问。
活黑头鱼的批发价格从去年的每斤20元上涨到今年的35元,养鱼的杨洪千却高兴不起来。这两年,他的网箱数量一直在减少,从最多时的12个减少到了目前的4个。“黑头鱼的生长周期是两年半左右,4个网箱轮流出鱼,每箱七八百斤,今年也就保个本,不挣钱。”老杨说。
老杨是胶南琅琊镇西杨家洼村村民,在村前的海湾里养了十多年黑头鱼。如果是12个网箱循环出鱼,按今年的价格计算,老杨每年的毛收入应该在10万元左右。现在,网箱减少到了4个,老杨每年的毛收入也就3万块钱,除去海上交通费、网箱维护费用、买饲料鱼的费用,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
和老杨情况相似的还有同在这里养鱼的数百个养殖户,最多时,西杨家洼湾海域的网箱数量达到1500多个,以养殖黑头鱼为主。现在,网箱数缩减了三分之二还多,仅剩下了三四百个。老杨说,这两年网箱数量之所以减少,是因为买不到黑头鱼苗。“养殖所用的黑头鱼苗都是野生的,鱼苗越来越少,想买都买不到,网箱数量只有跟着减。”
与黑头鱼养殖网箱大幅度缩减形成对比,黑头鱼的价格一路攀升。从网箱里捞出来的出水价格从去年的20元上涨到了35元。分析鱼价的上涨,老杨说就是因为产量少了。在西杨家洼湾海域,以前每年出产的黑头鱼在40万斤左右。现在,每年的黑头鱼产量下降到了10多万斤。“产量少了,鱼的价格想不上去都不行了。”杨洪千说。
价格上涨的养殖鱼不仅有黑头鱼,几乎所有的鱼类价格都在今年出现了大幅度上涨。以前几年价格相对低迷的多宝鱼为例,去年的出池价也是20多元,这一价格在今年涨到了35元以上。
与黑头鱼养殖呈现萎缩的局面不同,在经历“多宝鱼事件”的打击后,青岛地区多宝鱼的养殖在近几年出现了缓慢上升。分析价格上涨的原因,青岛通用水产公司总经理张和森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市场需求量的大幅度上升。
分析海鲜价格的上升,市海洋与渔业局一位渔业专家直言,与渔业资源的减少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海洋中可捕捞的海鲜大幅度下降,海中无鱼可捕成为许多船老大的感慨;另一方面,海鲜品种的养殖面积也呈现缩减趋势。以网箱养鱼为例,我市在高峰时期有大网箱1600多个,小网箱更是达到两万多个。但在目前,大网箱的数量已经缩减到四五百个左右,小网箱剩下了不足两千个。在陆地工厂化养殖中,多宝鱼的养殖面积一度超过70万平方米,现在只有10多万平方米。
养殖面积的缩减直接带动了海鲜价格的上涨,而且,这种趋势并不仅在青岛出现,全国沿海适宜渔业养殖的面积都呈现出锐减之势。这位专家表示,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海鲜的价格上涨不仅难以避免,而且以后必将维持在高价位的水准上。该专家表示,渔业资源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将使海鲜价格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渔业养殖结构的调整,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引领海鲜的消费趋向。
青岛渔业减产不减收
深水大网箱从1600多个减少至四五百个,小网箱从两万多个减少至两千个,虾池面积从最多时的12万亩减少至4.5万亩,多宝鱼养殖面积从70多万平方米减少至10多万平方米……
我市渔业养殖面积呈现锐减态势,渔业产值却仍保持上升态势。2010年,全市水产品产值115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350亿元;2011年,全市预计完成水产品产值125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385亿元。
相关专家分析,我市渔业的增长得益于近年渔业养殖结构的调整。目前,海参养殖已经成为我市渔业的一项支柱产业,全市海参养殖面积超过5.7万亩,预计海参产业可以实现产值60亿元,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全省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