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进携中国海洋大学师生推开“经典之门”
本站讯 “我叫刘跃进,年龄写在脑门上,1958年产物,第一次讲课紧张得像笼里的狼一样来回走,讲了30年今天居在这个角落里还是紧张。”
为什么要回归经典?首先刘跃进从自己读书的经历讲起,阅读经典可以使理解深刻细密。再次,在如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论文虽然呈几何态势增长,但“先有题目后又论证的偏颇研究方法让回归经典更为必要。”之后,刘跃进引用恩格斯、马克思名言说明经典对于现实的深刻意义。至于经典的理论性,刘跃进以此解释:“正如马克思所说,经典中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层层递进的讲演获得听众对经典现实意义的理解和赞同,现场爆发一阵掌声。
以五经为基础的中华经典,研读方法是什么?刘跃进直接点明自己对刘心武式读红楼的不赞同:“普及不是随意发挥,应是在提高的基础上。学术创作色彩过于浓厚,只会让解读红学成为红学误读。”因而,他向大家介绍他所推崇的研读方式:
一、含而不露式,以陈寅恪为代表。研究的问题大多很具体,而所得结论却有很大的辐射性。刘跃进笑称:“能用这种读法,多半也是天才。”
二、开卷有得式,以钱钟书为代表。从基本典籍读起,由具体问题展开,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没有‘问题’,同样是读书,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
三、集腋成裘式,以严耕望为代表。其学问是有迹可循的,或者说这种方式是收集资料与研究的紧密结合。“会整理材料,才会成为好的专家。”刘跃进解释道。
最后,刘跃进谈到他重读《文选》的启示。他认为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大宗的文章,现如今在中断。“我们‘东’倒‘西’歪,飘得太久了,精神家园是我们自己去寻找!”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黄亚平在讲座结束后向刘跃进提问:“为什么经典如今难现,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我从文学史角度看,是文学脱离了大众。但好的趋势是大家开始关注底层,进行底层写作。像《我是刘跃进》里对跃进这样小人物的刻画。描写人的生活才是回归文学的本质。”另外,党委书记于志刚也与刘跃进对于时代文学主流的发展和中国现今文化价值的问题交换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