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舟山烽燧的设置与演变

来源:舟山晚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0:10:23 

烽燧亦称烽火,是古代边境地区报警的信号设施。运土筑建高台,上置升降自如的木制机具,称为“桔皋”,头上安大笼,中实大量柴草,平时放下,日间发现来敌,即点火燔之,再将桔皋升至顶端,让邻墩望烟知警,同样点火放烟传递声息;夜里发现来敌,则燃烧柴草,升高桔皋,让邻墩见火光知警也举火炬相应,从而将警报很快传递到军所。这便是所谓的“昼则燔燧,夜乃举烽”,烽燧之称亦由此而来。
舟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烽燧在古代的御敌、抗敌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至今,还有不少烽燧断壁残垣仍在,成为舟山这一海防重镇历代战争的重要见证。
源起与分布
舟山烽燧之设,最早是在南宋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用于防御蒙元经海道攻打四明(即宁波)之用。
据《南宋军事史》记载,南宋与蒙元本是盟友,曾联合对金作战,而西夏与金灭亡之后,宋元发生矛盾,转身将矛头对准南宋,宝佑五年春,蒙哥诏令诸王出师攻宋,计划三路会师于京湖,然后直捣临安,消灭南宋。宋《开庆志·烽燧》也提到,次年秋天“边声日急,贼谋窥伺海道,意向叵测,所合严行措置。”为此,沿海制置使吴潜“将台、温、明、越四郡民船(温台明三郡民船合计19347只),屯泊于岱山、岑江、三姑、烈港四处,仍发定海水军、岑江、三姑巡检土军能弓弩手者,敷摊逐处民船,置烽燧水递互相应援”。
唐法规定:“边城堠望,每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变,则不限里数,要在烽燧相望,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周筑城障”。宋《开庆志·烽燧申省状》记载:“其烽并于贼来要路,每二十里置一烽,连接至军所。”这些都是针对陆上烽燧而言。舟山群岛虽有大小岛屿1390个,但陆地面积很小,散布在茫茫大海中,实在是沧海一粟。而岛屿之间的交通只能依靠舟楫与潮水,无法以里计算。好在主帅吴潜“素于四方山川江海水路险要,颇知大略。”曾多次亲临舟山各个海岛,熟悉海道。他认为,蒙元如经海路来攻打四明,则必然“自旧海(今连云港)放舟,由新海界分东陬之表,望东行,使复转而南,直达昌国之石衕(即今花鸟岛)、关岙(即今马关)、三姑(即今小洋山),然后经岱山、岑港以至定海。 ”基于上述分析,他下达文件,命令定海水军统制率领各壕寨军官,带着图册,“亲涉海岛相度地势,日举烟旗,夜举火号,审视的实,排比次第,”建设海中烽燧。即“自定海水军招宝山至烈港山、自烈港山至五屿山、自五屿山至宜山、自宜山至三姑山,自三姑山至下干山(即今薄刀嘴山)、自下干山至徐公山、自徐公山至鸡鸣山(即今金鸡山)、自鸡鸣山至北砂山、自北砂山至络华山、自络华山至石衕山、自石衕山至壁下山,此大海洋之中十二铺也。 ”上述各铺之间的距离,有十铺仅一潮水的海路,只有徐公山至鸡鸣山需四潮水,宜山至三姑山为两潮水。潮水每天两涨两落,五六月间,南风潮长四分开船,至潮长九分抛泊,一潮水实际行船时间只有三个小时,加上风向顺逆的因素,海洋烽燧之间的距离难以精确衡量。而由于海上自然环境恶劣,雾露重,风暴多,云气昏塞,风雨阴霾,常常伸手不见五指。为此,吴潜决定如遇此情况,可以放炮传递声息,避免烟旗火号邻墩无法瞭望而贻误军情,同时“每夜举火为号,必以五起五落为准,待彼相应,方始住火”,以免与过往商船及海贼灯火混淆。
规格与配置
按照唐代烽燧工程做法,每座烽燧分别建立土筒四口,筒间火台四具,台上置桔皋安火炬,筒间距离二十五步。烟筒各高一丈五尺,七尺半以下四面各阔一丈二尺,向上则渐次收分,先泥里后泥外,以不漏烟为准。筒上用瓦盆盖之。离地三尺,开鸟炉灶口,纵横各一尺五寸,设门开闭。各筒之外,四周皆挖深堑。然后修建铺屋,购置床帐、锅灶、碗筷、水缸、柴草旗帜、兵器等。而舟山海上烽燧由于其特殊性,还备有炮台。
唐法规定,每一烽燧配帅一人,副一人,烽子六人,五人分更刻望视,一人负责通讯,边境用兵之时,增加卫兵五人,兼守烽城。舟山当时虽然尚未进入战争状态,但烽燧立于海洋之中,脚踏人烟罕至的孤岛,满目尽是汪洋大海,而东南沿海一带海寇长期为患,为应对海寇聚众攻击的威胁,不得不加倍选派身强力壮的水军半月一次,轮流出勤。驻守孤岛的水军兵勇,置烽立屯,不仅要忍受海岛艰难的生存环境,确保海上通信的畅通,将贼寇防御于藩篱之外,还要时刻应对海贼侵袭。在那战火纷飞的古老年代,小小一座烽燧之下,埋葬着多少海疆战士的森森白骨,抛洒过多少士兵、海盗乃至无辜渔民的鲜血,时值今日,人们已经无从知晓。相关史实明天启《武备志》有较详细记录。
演变与遗存
尽管烽燧十二铺设置的初衷,是为了抵御蒙元从海上入侵四明(今宁波),但最终也未能挽回南宋灭亡的命运。而南宋之后,明初为了防御倭寇入侵,扰乱沿海,在本岛及顺母涂等地共建有烽堠25座。清兵入关后,南明战争延续几十年,除了休整原有烽堠之外,又新建了西碶等三座烽堠。这些烽燧在历代战争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至今尚存,如位于定海岑港镇烟墩社区烟墩村双狮山东侧的双狮山烽火墩,位于定海马岙镇三星社区三胜村东炮台岗顶的炮台岗烽火台,位于定海马岙镇三江社区三江口祠山顶的祠山烽火墩,位于普陀勾山街道芦东社区赵家岙顶阳尖山峰的赵家岙烽火墩,以及位于普陀勾山街道蒲岙社区山头黄村外山头山顶的泉水岙烽火墩等。
风雨时光远,沧桑烽燧近。烽燧的建设写下了舟山军事史上的重要一页,成为舟山这一海上边防百年来沧海桑田、兴亡更替的重要见证,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广阔的想像空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