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里的凌鱼到底是什么样子,确切的说,我并不曾见过(或许“凌”和“鲮”是谐音吧)。
而就是看到这样一个名字,却也令我沉思了半天时间,为何会用这个名字来命名呢?真的要做一条那深蓝色海底的,不被人所知的凌鱼?只是默默地静观事态的发展,不受外界的干扰,永远的将自己埋藏于深蓝之中吗?
或许因为这个名字的原因,偶然的一次机会,被人邀请说是陪人在群里聊天,本来是想拒绝的,但是看到这个我不解的名字时,我竟然鬼使神差的同意了。或许自己真的对那片蓝色海域有着不同的感受,即便是第一次聊天,我们却像是认识很久的老友一般,相互调囧,相互“讥讽”对方,相互“邀请”对方。
而后的每一天,这只鱼便会“游”到我的QQ里问我忙不忙,也就是在这有些似有似无的情谊里,慢慢的相互解读着对方,理解着对方,相互习惯着对方。
后来发现这竟然是一只喜欢听故事的鱼,总是喜欢听别人讲故事,有时会在想,若是某一天某个人有很多故事,这只鱼会不会很“没心没肺”或者“无情无义”的离开。
臭鱼虽然喜欢故事,但是更喜欢故事中的故事,确切的来说是这个故事的主人翁。在她身上我会将“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看的更明白(当然在别人的眼中把我视为“好奇心最高者”,这是后话了)。
喜欢故事,喜欢文字,文字和故事有时就是这样的奇妙的连在了一起。读鱼的文字会令人感觉那样的真切,那样的从内心深处来感到触动。而鱼曾说过,自己喜欢真实的感觉,所以自己用虚幻的手法写不出那种幻境里的文字。也或许是这样的活在最现实中的一条鱼,却也是最容易受伤的。或者有时只是很单纯的写文字,看文字,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感受,来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去理会外界的是与非,更不去参与其中的“尔虞我诈”,而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在毫无征兆的时候,却将这种对未来,对前方光亮坦然的心态,这种单纯的希望浇灭,不留一点荧光。而此时的我却也有些许的明白“深海凌鱼”的含义,这是一只不想被人所知,但却希望自己身边的,所关注的亲人或朋友来给予关注与疼惜。或者说,在深海中的这个角落里,有一只鱼在慢慢地把这个角落变为一个城堡,属于自己的城堡,来承担着自己的那份感受与感情,更希望有人能够真心的来这座城堡伫足,停留,然后来将城堡完美的建造下去,直到生命的末端。
或许习惯了这只臭鱼的“骚扰”,突然地一天看不到“鱼影子”,我会很自气,很欠扁的去找她,在她问及我是不是向她的时候,我会很配合的说“我想吃鱼了”!
“我发现你最喜欢睡觉”在我说出这句话之后,鱼很是费解的说“为什么这么说”,我变半认真半开玩笑的答“是你在每天都说困死啦,睡觉去啊”,在此我便会定义为这只鱼还是一条懒鱼!
大多数与这只臭鱼聊天中,或多或少都会给我一些启迪,来将我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浮于水面,那些潜伏在心底最深处的,忽明忽暗的“潜藏者”,也会因为鱼的某一个小小的想法而真实的表露出来,哪怕是一句话,在我迷茫的时候便也是一点亮光,慢慢扩散,然后会恍然明白,事情也不过如此而已,只是自己当局者迷,迷失了方向,浪费并且阴暗了那么久,却只是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只需换一个角度即可的道理。
而功名利禄和尔虞我诈这两个词显然都不适合我和我身边的朋友们。就在我气愤的离开那个有着“利益熏心”的地方不久,这只臭鱼来势汹汹,并且很是气愤的说“你当初为什么不早让我离开那个地方”,或许那时的我也只是希望臭鱼擦亮自己的眼睛来看清楚我当时气愤的来源罢了,我一直认为没有亲身体会过就不会真正的明白其中的对与错,所以有时我宁愿希望他们自己来慢慢的品味出其中的各种滋味,并且能够从中“受益匪浅”。
也许因为“臭味相同”我们这几个人才能够走到一起,并且相互学习,相互搀扶,相互理解。忽然间有些明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动物按照气味来区分敌我,而人则是按照喜好与志趣来划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并且适合自己的小圈子。
而有时我们所欠缺的也是那一份对各种事态的经历与之后的淡然,而后慢慢理解“走着走着便散了”的这种心情,然后再以一副淡然的心态来品味“且行且珍惜”里的似浓似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