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十年情系大山的“海之子”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0:23:49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与贵州山区学生在一起。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孙军 通讯员 王雪鹏 梁纯生

地处贵州东北大山深处的德江县民族中学、煎茶中学,活跃着一支特殊的教师队伍,他们是大学生,也是这里的教师;他们工作在大山中,却来自大海边;虽然在德江坚持工作近10年,但成员每年全部更换。

虽然这些大学生有着不同的面孔,但这里学校的教师和当地居民都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2002年以来,65名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先后作为志愿者到贵州省德江县支教一年。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们“海之子”。

心系学生,积极探索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当地学校教师资源紧缺,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大学生们自愿挑起语文、数学、地理、历史、音乐等多门学科的教学重担,有的一人担任多门课的教学工作,平均每周16课时。

赵媛媛是第五届支教团成员,曾担任民族中学和德江县大专函授站的两份教学工作。为了尽快改变学生底子薄的状况,她白天上课,晚上批改作业,周末给学生加课,假期到学生家走访。支教一年,她写了10万字的手记。

第七届支教团成员王晓晨切身感受到当地英语教学的差距,150分的题很多学生只能得20多分。她心里想:10个月我可以改变他们多少?王晓晨试着开了一个“零基础英语补习班”,从26个字母教起,没想到,每次上课教室里都满满的。经过一年的努力,王晓晨任教的两个班高考英语平均分达到68分,比接手时提高了30多分。

支教队员们教学方法灵活,深受学生们欢迎,也带动了当地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革新。在教学中,山里的孩子没有接触过电脑,支教团成员就从直观入手,让他们先听音乐、看动画片,尽量使用有限的多媒体设施,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再教授文化知识。

为了更好地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支教团成员在当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英语角、学生辩论赛、普通话和英语双语升旗仪式、心语热线、爱心图书行、海洋节系列活动等。他们还在支教学校成立了校园广播站,充实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山海情深,服务当地架起援建桥梁

2003年以前,德江县民族中学与326国道之间有800路段基础已铺平,但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没有对路面进行水泥硬化,晴天灰尘蔽日,下雨泥泞不堪,给学校2000多名师生进出校园带来诸多困难和不便。面对这种情形,支教团牵线搭桥,通过中国海洋大学促成了青岛市公路管理局出资33.6万元把该路段道路硬化。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当地人把这条路取名为“海大路”。

在德江县,从各村寨到学校的必经之路是一座小石桥,2003年的一场山洪将石桥冲毁,只剩下几个桥墩立在河里,孩子们只能踩着几个桥墩上学,若是遇到下雨天,河中水流湍急,十分危险。中国海洋大学的领导得知此事后,当即决定出资1.6万元修建一座水泥桥。这座桥也被当地百姓称为“海大桥”。

中国海洋大学历届支教队员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乡村调研,筹集资金援建资助山里的小学。迄今为止,在贵州省德江县煎茶镇,队员们共资助援建了望海小学、百川小学、行远小学、山海小学和海情小学等5所小学。2010年,第十一届支教团援建的大土小学,位于德江县煎茶镇大路村。援建过程中,支教团队员参与管理整个援建工程:修缮、硬化了800平方米坎坷不平的操场、破旧不堪的露天厕所,购置了50套桌椅、黑板、彩电、音响设备、健身器材等教学设备。大土小学为表示对海大和支教团的感谢,将学校更名为山海小学。

说起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德江县民族中学校长感慨地说:“支教团就是党中央派来的天兵天将!”

薪火相传,青春如歌弘扬志愿精神

支教经历也让每一届支教团成员的心与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一年支教带给我们的财富是受益终身的。环境艰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孩子们需要我带给他们知识,教会他们道理,需要我告诉他们山外面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刚刚从贵州归来的第十二届支教团成员马弋丁告诉记者。

中国海洋大学专门成立了支教工作领导小组。从招募、选拔到培训,学校对支教团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同时,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充分做好后勤保障、保险、档案、学籍等工作,解除支教队员后顾之忧,增强他们完成支教任务的动力和勇气。学校领导通过网络、电话等渠道经常了解支教团的情况,在每届支教团出征、回校时看望支教团成员,同他们座谈,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支教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2005年,该校支教团被中宣部、团中央确定为全国纪念五四运动86周年先进集体典型。正如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于志刚所言:“通过支教工作,支教团成员在服务当地的同时也收获了个人的成长。他们将这些经历和感受带回海大、传递给师生,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