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山:追鱼而来 味鲜百年

来源:舟山晚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0:25:46 

嵊山,据(康熙)《定海县志》、《崇明县志》记载:亦名“尽山”、“陈钱山”。“诸岛至至尽也,而曰尽山”。“陈钱山”之名,相传由住民姓氏而得。嵊山曾是舟山渔场最热闹最繁忙的一个地方。每到渔汛,来自全国沿海各地的成千上万艘渔船曾云集嵊山渔场,桅樯林立,渔旗招展,开网围捕,场面非常壮观。嵊山渔场全国闻名。据称,嵊泗之名,即由县城泗礁山与嵊山两岛首字合成。
然而,当年“千舟竞渡,万船云集”的历史画面,却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时代。但嵊山海景、海鲜美味仍吸引了不少“赶海、追鱼”的游客。
碧海之中,入得“尽山”
到嵊山有两条航线,一是从沈家门墩头码头乘直达客船前往,船程约五六小时;二是从定海三江码头坐快艇到嵊泗本岛菜园,再转船到嵊山,无风浪天气选坐三江码头早班船,中午时分可接上开往嵊山的小快艇,当天下午1时多即可到达。整个海上船程约3小时。
7月底,尚在休渔中。上午8时,我们从定海起程,下午1时许到达嵊山。船泊箱子岙轮船码头。嵊山最有名的即是箱子岙港湾和泗洲塘港湾。
箱子岙,位于嵊山西北岙,西起双胖咀,东北至横栏咀。据民国版《嵊泗列岛分岛略志》谓:“(嵊山)西北有岙,名箱子……栏礁遮蔽其外,成箱形。 ”故名。据有关资料记载,该岙南北长500米,东西宽度200米,面积0.1平方千米。近岸50米附近最浅处6.2米,可泊船2000余艘,通避东~南10级大风。
泗洲塘,是嵊山南侧的港湾。可泊船范围:西起枸杞岛的大宫山近旁,东止嵊山的满咀头。长3.6千米,宽1.5千米,面积5.4平方千米。可泊船一般渔船四五千艘。可避西北风~北风。如此算来,嵊山岛确有泊舟近万艘的可能。
箱子岙,是岛上人气最旺,也是岛上居民的聚集点。
没有千舟云集,仍有百船泊港
休渔期,风平浪静的渔港内泊满船只,桅杆如林,船旗飞舞。虽无“千舟云集”,但仍有百船铺港之景。沿途有一广场,壁上有几幅拓映在白瓷砖上的老照片,约五六幅。讲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繁忙的嵊山渔场和兴旺的嵊山岛:港内渔船云集、岛上道地渔民大会、摇橹送货上船的渔姑,以及起捕中的满网带鱼、大小黄鱼等。
广场边有一排沿港而建的店面房,遇一老渔民,姓陈,名岳庆,今年84岁高龄。老人耳背,但身心健康,昔日的记忆犹在。老人8岁时,母亲带着他们兄弟仨到嵊山投奔亲戚。作为家中老大,十几岁时陈大爷下海捕鱼,经历了那场辉煌渔业史。
“我们迁到嵊山时人很少,就几十来户的样子,多是茅草房。捕渔的船基本是三寸板丁,一支橹,以在附近海域捕渔为主。因为嵊山渔场资源丰富,产量高,在全国渔民中盛传,慕名到嵊山捕鱼的渔船多了,落户成为嵊山的人也就跟着增多。 ”老人怕我们听不见说得很大声。
据史料记载,元代前已有人定居岛上,在明代又为海上御倭要冲。清光绪时,形成渔港集镇。光绪《江苏沿海图说》载:“陈钱山,二百户,汛时约千户。船只七八十号,客渔船千号。 ”
当年渔汛期,东西买光床位租光
沧桑的脸庞,满手的茧子,诉说着陈大爷这一生都与海、与船相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爷正值壮年。嵊山也很年轻,诱人的渔汛,吸引了全国各地渔民围捕,最多时聚集了来自七省二市的渔船。岛上因此开行设店颇多,有渔行、商行、米鲜店,有闽帮、台帮、沈家门帮,市场繁荣。“外传嵊山万船云集一点也不骗人。大风天,在嵊山附近海域作业的南北渔船大多逃风到嵊山。箱子岙是镇中心,每条路上、店铺里挤满了渔民。原本不大的小岛此时更显小。上街不用走路,都是彼此挤着一路推着前进的。 ”老人回忆道。
陈大爷的大女儿今年50多岁了,看我们在听她父亲“淘老古”也不由插嘴:“当时我十来岁,常去泗洲塘码头补网赚钱。因码头上人多怕被挤掉,所以每次我们都是从泗洲塘隧道口的码头上爬下船,从并排泊着的渔船上一路走到三百米外的码头上。 ”“那时候我们姐俩上街走路都是弯着腰,眼盯着路面走。”陈大爷的大女儿笑着解释,“不是怕摔,而是人多挤着掏粮票买东西票容易掉,又不好捡。所以我们小孩子上街捡粮票,最多时,我们能捡十来张。 ”“渔汛一到,嵊山的几条街道人满为患,找不到一处空闲的角落。店里的东西被买光,旅店和民宅家中的空床被租光。 ”老人说,这些渔船都是追鱼而来的。
叹渔汛不在,但海鲜美誉犹存
晚饭,我们作客岛上的一户渔民家中。主人姓徐,专捕章鱼为生。每晚六七时回港,次日凌晨三四时出海附近海域作业。据说,这种当天来回的作业方式是岛上渔民最初的作业模式,鱼货新鲜。这也是嵊山在渔汛名气渐落时,其海产新鲜美味盛名的由来。
岛上的民宅依山而建。徐老大家就建在半山腰,是幢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二楼阳台上可看到山脚下温和的渔港,静泊的渔船,以及连接对面“贻贝之乡”枸杞岛的雄壮三礁江大桥。
“到了嵊山就是吃海鲜,海鲜就是‘己种出’,都是活着下锅很新鲜。这鲜度在其他地方可吃不到。 ”好客的男主人指着鱼虾贝藻满一桌的海鲜招呼道。
嵊山的海鲜因其新鲜美味而享有盛名。在定海就有多家打着嵊山海鲜招牌的餐饮店。老板多是嵊山人,由嵊山的亲戚在船回港时分收购各类活海鲜,当日或次日转运定海。因原料新鲜,且是野生海味,所以生意非常好。“岛上来旅游、海钓的客人多了,外运的海鲜量增加了,所以这几年岛上的海产品价格不比定海、上海、宁波等地便宜,甚至还要贵。但其鲜味却是任何地方的鱼货都无法比的。 ”徐老大说。
满满一大盆的辣螺顷刻间被我们消灭了。辣螺,因螺肉有微辣感而得名,但吃完这螺肉后再喝下一口清水,口中尽是鲜甜之味,甚奇。徐老大说,只要是嵊山人都知道吃辣螺喝凉水,甜。但这原因却谁都说不上来。
“以前嵊山的岛礁资源丰富,码头下面的礁石上长满了密密的黑压压一片的各类海产,如藤壶(簇)、淡菜、毛娘、牡蛎、辣螺、紫菜等。因为这些资源多,所以嵊山夏季有成群的好食藤壶的墨鱼群,后形成汛期。后因岛上外来民工滥采,使岛礁资源破坏严重。可惜!”徐老大指着桌上的美味说,现在嵊山枸杞最多的就是淡菜,过了泗洲塘隧道,就能闻到这个味。
昔日繁华主街,今日聚集民居
嵊山由最繁华时的万人小镇减至七八千人口,且安徽、贵州、河南等外地人日渐增多。
次日一早,我们走在镇上主街,沿途很是热闹。据陈大爷介绍,今日的主街并非当年的主街,当时的主街是现称后街的兴隆街。
兴隆街在解放前的称呼很多:如称一粒珠街,因街上有家一粒珠店而得名;货郎街,说是一货郎挑担在嵊山卖糖换铁,不料换入一块值钱的乌金,从此发迹并在这条街上开南北杂货店。因货郎发迹,该街也由此得名。解放后,正式改名兴隆街。
我们走在现在只能称为小巷的弄堂里寻找昔日繁华。
整条街全长约两百米,宽约两三米。在当时是家家开店,现在都改建民宅了。今年六十多岁的郭阿林从小住在这条街上。当年他们家三间房全部出租,开“酒馆店”,以经营面食、点心、小炒为主。街两边现虽多以新式的水泥房为主,但在郭大伯家对面仍有一排保留完好的旧式老宅,现被出租当仓库使用。“听说,这条街上曾出过两个大人物。一个是曾任台湾‘总统府’发言人、海基会秘书长邱进益,其祖屋现仍在这条街上,称‘公泰房’。另一位说是共产党的高官,叫余永良。具体情况不是很明了,两人都出生在这条街上。 ”郭大伯说,现在这条街已不再热闹,就连孩子们的嬉闹也不多见。
与郭大伯家同向右侧的百米处还有一幢二层木质楼,门窗完好,只是不知作何用。听说,之前它曾是嵊山商业合作社办公点。抬头,昔日的合作社与对面现代的水泥建筑仅一米之距。古与今即在这特有的“一线天”中相隔。
沿着码头一直行至嵊山满咀头一带,那片曾经繁华的水域依然碧蓝,但曾经樯桅如林,街头纷挤的画面已经消失了。唯一有海面上白色的贻贝养殖场似乎仍在述说着嵊山当年的辉煌。
人跟鱼走,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