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地处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枢纽地带,辽宁沿海经济带既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从而不仅为这片中国最北端的沿海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东北振兴增添新的动力。
辽宁沿海经济带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枢纽地带,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对于国内和国际而言,均具有重要的区域价值。
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要成为其区域发展引擎;对于环渤海地区开发,辽宁沿海经济带要成为其重点支撑;对于完善全国的沿海区域开发布局,辽宁沿海经济带要成为重要环节;而对于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辽宁沿海经济带更要实现自身的国际价值。
国内区域价值
从全国区域发展布局来看,中国在第一轮区域振兴政策中,提出了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及中部大崛起战略,这是全域性、方位性、政策性的战略投放,属于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而第二轮则确定了“大连要创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第三轮是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的封关运作,区内享受全国最高层面、最大含金量的政策安排,这也是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加强引擎功能所作的战略安排;第四轮是将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然后是吉林省的“长吉图”开发战略和第六轮的黑龙江与俄罗斯边境开发的相关战略。因此,这就更加凸显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全国区域振兴中的作用和地位,所以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中应该强调大局观念,实现示范效应。
从完善我国沿海区域布局来看,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改变中国海洋经济开发“南重北轻”的亚健康格局。中国海洋经济带呈大“S”形,国家已经投放战略在西南部位强劲拉动环北部湾经济圈国际合作开发,再从南向北大力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黄河三角洲区域、环渤海区域经济开发,而东北沿海区域开发相对落后,必须迎头赶上。《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完善我国沿海区域发展布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承接了国家大力开发海洋经济区的方针,是我国对发展海洋经济新一轮的战略投放;另一方面,由于区位相邻,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是对随后推出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等区域规划的有力支持和推动,在全国的沿海区域开发战略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
此外,从我国沿海区域来看,辽宁地处北海,与东海和南海有些地方不同的是,这块海域与其他国家不存在国际争议。因此,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有相对更加稳定的优势,更加可以成为中国海域国土开发的后方战略基地,而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国际影响分析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国家战略推进,要像深圳带动珠江三角洲和上海浦东带动长江三角洲一样发挥对外开放的门户作用。因此,辽宁沿海经济带必须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一方面,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对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正在进一步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是东亚国家,目前东南亚区域合作关系已经得到加强,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却相对落后,这种局面必须改变。与此同时,东北亚区域合作正由政治主导进入经济主导的时代。在这样的趋势下,辽宁沿海经济带更要积极拓展和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加快我国参与东北亚交流合作与发展的现实进程。东北亚区域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明显。东北地区作为东北亚区域的核心部分,周边有发达国家日本、工业化国家韩国、世界大国俄罗斯,还有社会主义国家朝鲜,以及矿产资源富集且历史上属于中国的蒙古国(1924年独立)。应当采取错位发展的有效举措,并且注重充分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引擎功能,加快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努力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升级目标。
另一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不仅注重从整体上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同时也积极加强双边的跨国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与俄罗斯一起合作创建两国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的大工程已经启动。辽宁沿海经济带虽离中俄边境区域较远,但是作为东北综合经济区的区域引擎,必须争取在与俄罗斯的跨国合作中力拔头筹,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首善之区,牵动创建中俄两国合作开发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
开发推进的对策创意
着眼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大局,不仅要从理论上认证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区域价值,而且还必须采取务实的推进对策来加以实现。
接受挑战,努力建成中国海域国土的后方战略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国家战略推进,不仅面临着众多的有利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国家战略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不仅是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实现战略转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来对海域研究的重视程度不高,300万平方公里海域国土至今仍有一半左右为周边国家所觊觎,某些邻国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撑腰下公然在中国海域开发资源。而在这种严峻挑战面前,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却没有对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给予充分论证,也没有重点强调海洋战略,而只提到海洋资源开发问题。坦率地说,如果只是强调海洋资源开发,很可能是粗放型开发,甚至是掠夺性开发。为了防止这一倾向的出现,必须从整体上对全国海洋经济开发作出战略安排。这就涉及到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中不可忽视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而且沿海的土地和矿产资源、煤炭和电力能源的开发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注重通过政府引导,在新技术方面进行强化,加强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
依托临海工业园区,大力促进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建设,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把产业集群化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端战略,用现代产业集群理念统领产业布局,实现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按照产业链和生态工业链的方式有序地进行资源整合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
首先,要依托临海工业园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升级,尽快形成一批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能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大批能参与国内竞争、对中心城市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
其次,战略性企业的重大项目往往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基础。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可能形成两类产业集群:一类是以大的制造企业为核心,带动大量的本土中小企业为之配套和延伸加工,通过分级分包制度形成产业集群,并带动研发、设计、物流、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另一类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带来新的跨国投资,通过多个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形成产业集群。这两种产业集群的形成,都首先需要有大的战略型企业入驻工业园区。
合理安排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为民营经济发展开辟道路。在辽宁省域内,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开拓创新、稳定社会、繁荣市场、增加税源、安排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但辽宁沿海地区的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布局分散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二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差距还将继续拉大;三是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宽松,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四是民营企业体制创新滞后,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为了强化民营经济的发展力度,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一是要允许民营企业以合法、足额的土地使用权、厂房、有价证券和无形资产等做抵押、质押取得贷款;二是要改进对民营经济的信贷评估、审批和贷款程序,开发适应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的融资服务项目,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同时,逐步加大贷款比例;三是要积极鼓励发展社区性银行和农村股份制、合作制银行,多渠道为发展民营经济筹措资金;四是要积极推动设立民营经济投资公司,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构建民营经济融资平台;五是要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依据国家法规政策兴办各类金融组织,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改制改组;六是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投融资代理制,建立投资咨询公司,为投融资机构提供代理服务;七是要鼓励民营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及国际商业贷款,大力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八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资本重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盘活国有资本和银行不良资产。
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新农村和完善基础设施体系。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要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协调城乡经济关系,统筹编制城乡发展规划,强化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度增加投入总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支农机制。
城乡发展的差距在基础设施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坚持把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有机整体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协调发展。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各种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重点搞好农村交通、水利、环境、能源和信息化等工程建设,形成城乡衔接的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销售网和生态网。提高上述设施的质量和服务功能,并与城市有关设施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进而实现城乡生态、生产、生活一体化。要以建设城市社区的理念,搞好村屯环境整治,改变脏、乱、差、散的状况,形成路连林隔、错落有致的村庄格局。
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以重点区域为引擎大力加强规模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必须依据比较优势原则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遵照“长短结合、分期实施、有序启动、重点推进”的开发思路,注重发挥各产业园区所在区域资源优势,形成整体合理的产业结构。
对于丹东产业园区所依托的区域来说,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产业基础初具规模,未来应当主要发展以汽车及零部件等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石油化工等为主的新兴骨干产业,以电子信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交通比较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未来应着重发展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等产业。对于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应依托临港区位优势,未来注重形成以装备制造、船舶制造为特色的装备制造产业链为主,以精细化工的化工产业链为辅的临港产业集中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是东北第二大港口,在未来产业布局上应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等先进产业,同时发展商贸、旅游等服务业。位于渤海辽东湾东部的锦州湾经济区,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冲和物资集散地。今后应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石油化工产业链条的接续产业,着力发展船舶制造及配套、精细化工产业,努力形成区域性的轻工产业发展优势。
积极进取,注重发挥以大连为区域核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大连作为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不仅是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支点城市,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龙头城市,所以也应当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核心城市。
为了更深层次地发挥核心城市的龙头作用,要强化大连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与其他城市的互补合作,牵动丹东、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朝阳六市快速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实力。应建立定期信息交流制度,强化相互联系机制,制定统一的竞争规则,在发展规划、招商引资、要素流动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合作共赢。为此,要以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政策辐射源,全力构建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注重形成以大窑湾保税港区为引擎的东北区域保税物流网络,将大连市域内港口整合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性枢纽港,促进大连建设成为区域商贸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区域旅游中心、区域结算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从而使大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中铸就区域引擎功能。
此外,大连还要通过完善城市功能,大规模地聚集和扩散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以及经验等方面的支持。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举措,有利于推进国土开发从陆域到海域实现全域式覆盖。作为东北地区的唯一海岸线,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在这方面要主动承担国家使命,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带头践行“经略海洋”的战略构想,努力实现历代仁人志士关于创建“海洋强国”的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