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们在海上科考中锻炼成长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9-06-20 09:57:46 

——上海交大海洋学院师生参加挪威海陆架生态航次调查纪实

▼ 中方科考队员正在做样品分析

    “第一次见到磷虾,第一次参与海洋生物调查,这次出海最大的感受就是惊喜。”说这番话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学生苏志强。

    初夏时节,挪威特罗姆瑟港晴空万里。11名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的师生登上了“海尔默汉森”号科考船,开始了为期16天的国家自然基金委与挪威研究理事会联合项目“多重压力下中国南海与挪威海北部陆坡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动力学的比较研究”首个航次调查。

■ 谢安琪

团结协作克难题

    中国南海北部陆坡和挪威海北部陆坡生态系统同属生物资源热点区,是多种经济鱼种的产卵场和育幼地,也是受自然过程变化、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严重区域。此次研究比较两个系统的不同生态过程、工业发展历史、科学认知及管理政策,将对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产生重大意义。

    许多同学是首次参加国际航次调查,对船上生活工作感到很新奇。但是新奇过后,晕船成为大家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博士研究生蒙蕊对于晕船有着深刻的感受。“遇到恶劣天气时,船摇摆的幅度非常大,让人十分痛苦,还没开始科考作业,身体就已处于疲惫状态。”

海上调查任务繁重,大家满负荷工作。许多调查作业是24小时连续进行,每个站点都要花费数小时收集处理样品。由于每次到站时间不一,许多人作息颠倒,对体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在艰苦情况下,大家格外重视团队力量。科考队员单聪文说:“为了获得更多调查数据,船上实行12小时轮班制,许多人利用休息时间做实验。出海期间,大家特别注意周围人的身体状况,偶尔有人身体不适,其他人都会主动帮忙。”

与外方队员协作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苏志强说:“由于国家不同,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交流方式都有很大区别,需要耐心磨合。”经过不懈努力,中方和外方科考队员相互了解熟悉。“起航以后,大家积极沟通,主动去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彼此的配合也更默契。”

培养海上科考实操能力

    尽管晕船难耐,任务繁重,但对同学们来说,出海科考却是“痛,却更快乐”。

相较于其他同学,苏志强出海经验较为丰富。在上海交大海洋学院求学期间,已参加过4个航次的调查。“出海能够提升我们的意志力和执行力,出海科考必须要有对科学探索的执着。每当完成科考任务,拿到宝贵的科研数据,那种兴奋溢于言表。”

本航次是海洋学院博士研究生学分课程,让学生们在科考中成长,也是学院参与航次实施目的之一。

    该航次是蒙蕊与导师第一次共同出海科考。“科考期间,导师事事亲力亲为,在完成生物组工作的基础上,还帮助挪威科研人员采集样品和校正仪器。这种对科研的热情,值得我永远学习。”

    单聪文在朱一无老师指导下,参与了光学仪器的安装操作、数据分析,让她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聪文说,安装仪器看似简单,但要综合考虑线路布放、采样作业,设备固定等多个方面,必须仔细思考、耐心操作,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数据损坏。

近年来,上海交大海洋学院始终坚持海洋科学理论基础、技术方法、海上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全程参与科研训练、科研实习和海上调查,锻炼学生独立科研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海洋学科复合型人

    “通过海上实践,我们有效提高了海上工作能力,加深了对海洋科学,特别是自己研究方向的认知,非常有意义。”苏志强说。

收获跨国友谊

    本航次除了上海交大海洋学院师生外,还有挪威、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科研人员参加。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科研人员,分工协作,攻坚克难,为探秘海洋科学奥秘努力拼搏。

    董卉子参与了拉格朗日相关结构模型处理,通过和外方人员合作,深化了对海洋科学的认知。“在各方队员共同努力下,我们亲手采集到了从表层水到2000多米水深的样品。这次采样经历,让我懂得从事海洋科学研究,不能只在办公室里和电脑前,现实和理论模型之间的区别只有通过现场观测才会明白。”

    “各国科学家相聚同一艘船上,机会十分难得,可相互交流学习,了解最新科研进展,对以后从事海洋科学研究非常重要。”蒙蕊认为,虽然出海时间不长,但是收获颇丰。“本航次我们收获了大量样品,接下来几个月,我将在实验室分析检测。这次经历让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对海洋的认知,希望以后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大洋。”

通过短短半个多月的科考,同学们增长了见识,收获了友谊。

    “每天餐后聊天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单聪文说,“刚开始时,我还不敢讲英语,担心让人笑话。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也就不在意这些了。没想到外国朋友的理解能力很好,交流起来也没什么障碍。”

    航次期间,苏志强与挪威、法国科研人员协同进行海洋生物采样。“这次出海与以往不同,与外国队员的合作有效提高了我参与国际团队的协作能力。”苏志强说,“我从各国科学家身上感受到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对海洋的热爱,这份跨越国界的友情让我很温暖。”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