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海洋地质前沿 探索板块构造奥秘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9-06-13 10:12:40 

——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牛耀龄

牛耀龄在作报告

    中国大陆架是一亿年前由古太平洋板块带来的微陆块;黄海基底是陆内裂谷成因,朝鲜半岛和西南日本在远古时代是中国大陆东部的一部分……这些都是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特聘研究员、英国杜伦大学终身教授牛耀龄的重要研究成果。

    “海洋科研之路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科研热情,相信许多科学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初见牛耀龄,是在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年会上,他向记者道出了多年从事海洋科研工作的感受。

■ 本报记者 王 晶

从业三十余载取得丰硕成果

    谈及自己的专业学科,牛耀龄娓娓道来。“海洋地质研究内容广泛,包括海岸与海底地形地貌、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海底矿产资源等方面。研究范围不限于探明海底有什么、矿产是什么,关键是研究它们的形成机制和过程,从本质上认识地球运作的动力学过程。”

    海洋地质是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交叉学科。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在全球气候变化、海底热液成矿过程、海底热液活动与生命起源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都离不开海洋地质研究的贡献。

    “上个世纪,被称为地球科学革命的‘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也是海洋地质和海洋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结果。”牛耀龄说。

    牛耀龄从事大洋岩石学研究已有30余年。1989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读博时,牛耀龄就开始以大洋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为工具,探究地幔动力学和全球构造。从大陆到海洋、再从海洋到大陆,在一次次出海采样、实验研究、检验假说等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我们有能力做出重要贡献”

     牛耀龄说:“1980年~2010年是大洋岩石学原创成果不断涌现、欣欣向荣的重要时期。在过去10多年中,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检验重要科学假说的研究却不多,革命性的认识更少。当前,用质谱仪分析测试同位素的研究越来越多,但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只有当获得足够大量的数据支持,并从中找到规律后,才有望理解这些同位素的分馏机理,从而取得革命性突破。”

    牛耀龄说,我国的近海大陆架沉积地质研究已有60多年的积累,但对深远海的研究起步较晚。

    半个世纪前,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主要基于发达国家对全球大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的调查研究。中国当时并没有参与到这场地球科学的大革命中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科技实力显著提升,应该在海洋科学的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板块构造理论仍有不少科学问题亟待解决,正是我国大力推进全球大洋地质研究的大好时机。”牛耀龄说,“我们有思想、有技术,也有能力,相信经过不懈努力,一定会实现由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为完善板块构造理论乃至全球构造理论做出重要贡献。”

海洋地学研究的“金钥匙”

    关于如何提高我国海洋地质研究水平,牛耀龄指出,首先要提升“硬实力”。近年来,我国打造了一批“探海重器”,一艘艘现代化科考船、各类潜水器和在建的“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使我国在“硬实力”上步入了世界一流行列;二是要壮大人才队伍,吸引更多年轻科技人才投身海洋地质研究;最后是创新,科研创新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牛耀龄说:“我们鼓励追踪国际前沿和研究热点。但在有些方面,有些人却在‘赶时髦’,去模仿别人,不知不觉间放弃了原创,制约了我国科研人员原创能力的发挥和发展。”

    “培养年轻人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要客观认识思想瓶颈和技术瓶颈,用脚踏实地代替盲目追踪,为科学进步多做实事。”他说。

    “诚实客观和开放思维是开展海洋地质科学研究的‘金钥匙’。”牛耀龄认为,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看问题,用开放多元的思维想问题,才能打开科学探索的大门。希望通过不懈探索,未来有机会实现重大科学突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