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现赤潮致部分鱼苗死亡

来源:珠海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0:23:35 

万山群岛海域自本月12日起出现近百平方公里的“赤潮”,“赤潮带”流经养殖场后场内鱼苗因缺氧而死亡,成鱼则大多存活。昨日,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党委书记田忠敏向本报记者表示,一养殖户损失几十万元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受损户,另有部分养殖户损失十几二十万元不等。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赤潮”仍将持续一段时间,目前省、市海洋与环境监测人员正在事发海域一带每日巡航四五小时以密切监测跟踪“赤潮”动向。
成鱼基本存活
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技术人员表示,“赤潮”从12日起首先在珠海水域九洲岛以南、三角岛以北的海面出现。事发海域的海水呈深棕褐色,呈带状、斑状。记者昨日连线田忠敏时,他说前一日与省海洋环境专家共同乘船巡查时见“赤潮”已集中在桂山岛附近海域,东澳岛海域附近有少许,九洲岛附近基本看不到。
“赤潮”灾害致使部分养殖户经济受损。田忠敏说大小蜘洲岛附近一养殖户在本次“赤潮”中几百万尾鱼苗死亡,经济损失达几十万元,但该养殖户养殖的成鱼则基本都存活,这可能与鱼苗年幼抵抗力有关,该养殖户也是目前已知的损失最大的一户。同时,万山区另有一些零散养殖户损失十几万至二十万元。
田忠敏表示,本次“赤潮”目前仍然处于动态发展过程,待“赤潮”结束后将正式公布总体损失情况。
鱼苗缺氧死亡
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经海水取样分析显示,引发本次“赤潮”的藻类主要是双胞旋沟藻。为摸清桂山养殖区的鱼类死亡原因,8月16日,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即邀请了暨南大学教授江天久、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谢学东、珠海市海水技术推广站工程师罗志平赴桂山养殖区进行调查研究。
专家组在桂山养殖区进行了水质检测并走访了有关渔民。跟踪监测并于当日现场发现,14日至15日退潮时,“赤潮”水体随着水流进入养殖区,呈带状分布,呈粘稠状,厚度约10厘米,“赤潮带”经过的网箱出现部分死鱼,多为鱼苗。“赤潮带”未经过的地方、藻体密度较低的地方,未出现鱼类死亡的现象。
18日上午,在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召开了专家会审会。根据现场观察及经验,专家组初步认定,高密度的“赤潮”水体由于藻类的死亡,形成粘稠的“赤潮带”,进入养殖网箱的“赤潮带”厚度达10厘米,浮覆在网箱水体的表面,造成网箱中水体溶解氧水平快速下降,加之高温,致使某些小鱼苗和敏感的鱼类缺氧死亡。
下沉网箱躲避
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省、市海洋与环境监测人员正在事发海域一带每日巡航四五小时,密切跟踪监视监测,掌握养殖水体的水温、溶解氧等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告知养殖户。中心建议在发现有“赤潮”时,当地政府要及时提醒养殖户转移网箱到相应安全区域,或增开充氧机补充氧气,减少渔业经济损失。
与此同时,养殖户也积极自救。一家位于竹洲岛附近、以养殖鲍鱼为主的养殖场负责人曹先生,昨日在电话中对记者说,“赤潮”暂未靠近他的养殖场,但现在他天天驾船在养殖场周围巡视,一旦发现“赤潮”来犯将把网箱往海水中下沉几许以躲避,待“赤潮带”漂远后再升回正常位置。
提醒
引发本次“赤潮”的藻类无毒
专业人士表示,谈论“赤潮”时关键看两点:一是引发“赤潮”的是什么藻类或生物,二是这种藻类或生物是否有毒。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经海水取样分析显示,引发本次“赤潮”的藻类主要是双胞旋沟藻,双胞旋沟藻本身不具毒性。
环保课堂
“红色幽灵”危害海洋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和谐共处。但“赤潮”的出现会打破这种和谐,它被喻为“红色幽灵”。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还会使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赤潮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赤潮的成因
赤潮的成因首先是携带大量无机营养盐和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所引起的海水富营养化,它是赤潮形成的物质基础。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如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海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裙带菜、红毛菜、紫菜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或以粘土矿物、石灰匀浆及沙等覆盖受污染底泥,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赤潮未必是红色
“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赤潮”爆发时,根据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出红、黄、绿等不同的颜色,有的甚至还会散发夜光,而“赤潮”只是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统称而已。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